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十四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10-21浏览次数:1284

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要求,为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状况

(一)建设成就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改善。服务器升级改造完成,利用高性能服务器群组成功搭建校园服务器资源基础云架构,实现部分服务器资源及存储资源的统一按需调配。校园网络布局不断优化,IPv6网络建成投入使用,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网络现有线信息点28263个,无线接入点5609个,网络交换设备400余台,上网认证用户20000余个,具有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移动两路网络出口,出口总带宽扩充至13.3G。信息化服务教学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完成Blackboard(毕博)数字教学平台升级改造,用户数达到万人规模。搭建学校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面向全校师生开通CARSI服务。建设完成校园网统一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系统,支持校外IP地址直接查阅学校采购的电子资源,为师生居家学习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数字化校园基本形成。学校不断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实现数据中心与15大核心应用系统的统一身份对接。完成教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应用系统更新升级。完成学生宿舍门禁系统,进一步拓展校园卡的应用范围,提升学生宿舍的安全防护能力。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完成具备测温和人脸识别的门禁系统建设,为校园安全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二)不足与问题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网络安全设备基本的云存储服务硬件设施不够充足,服务学校信息化、智慧化校园应用能力不足。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人事、学工、档案等各类核心管理系统建设和使用滞后。缺乏应用系统的基础数据支撑,学校数据中心无法完成数据统一管理,难以真正实现信息的快捷流通和共享。整体网络安全防范能力较差。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校内非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起步较晚,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不足。

二、十四五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以新型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基建的迅猛发展为高校信息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四五期间,学校可依托与运营商合作、银校合作等项目,将新的数字技术与

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融合,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信息化水平。

(二)面临的挑战

从高校治理和技术层面实现业务系统建设以管理为中心以服务和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转变,这是学校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应聚焦的全局性的挑战。具体而言,涉及到如何利用5G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打通课内外的数据壁垒提供个性化的线上线下教学支持,如何利用5G的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教育管理中的特定需求和业务的智能管控,如何加大数据共享和数据治理集成推进校级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推广使用。

三、十四五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与具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应用系统及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建成总体上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高速、开放、可靠、智能的校园信息化平台,构建形成以互联网+为特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校园,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生活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支撑服务。

(二)具体目标

紧紧围绕创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总目标,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统筹布局与整体规划,优化管理服务运行机制,抢抓银校合作、通信合作等机遇,建设高水平的智慧校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在信息化条件下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改造、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育人方式的创新性探索、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完善学校数据中心,进行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加强数据交互功能,提升大数据支持科学决策、提高办事效率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技术防护和网络安全队伍建设,提升智慧校园基础防护能力。努力建成交互学习无处不在、优质资源触手可及、信息数据实时共享、校务管理透明高效、网络文化丰富多彩、校园生活便捷周到的智慧校园。

四、具体措施

(一)优化网络基础设施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夯实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等方面全方位规范学校弱电管网及光纤敷设。对学校校园网(有线、无线网)、视频监控网、一卡通专网、其他物联网等进行融合,使在各种网络运行的数据之间能够打通共享,做到所有网络既相对独立,又能数据共享,为学校大数据应用做好准备。建设校园5G网络,利用学校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深度合作的优势,融合5G切片技术和边缘计算技术,建设满足教育客户设计的专用网络,通过接入多种形态的智联终端和教育装备,构建全连接教育专网,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能化学习、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互联网+教育提供安全、高速、可靠的网络保障。

(二)完善学校数据中心

完善数据中心,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决策分析能力和规范办学水平。通过数据中心的完善,重新修订数据标准,规范大数据处理能力,规范数据接口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存储标准,解决现有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通过成熟的数据处理工具,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数据治理能力,使校内共享的数据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及时性,业务数据规范有效,实现数据在各业务系统间的顺畅流动,消灭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三)重点建设学校应用系统平台

以大数据管理为核心,构建数据融合、互通共享、管理和服务业务系统集成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构建面向师生的一站式移动校园服务应用平台,凸显信息化服务理念,以碎片化、微服务模式,整合业务流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无边界教学、协同式管理、精细化服务的智慧校园。按照轻重缓急、整体推进的原则,首先重点建设在学校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中起基础作用的人事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陆续建立完善后勤管理系统、教学应用系统、房地产管理系统等。利用校园一表通填报功能,

实现补充缺失数据、更正错误数据、剔除冗余数据、调整矛盾数据等,做到查漏补缺,确保数据的完整、有效、无重复、无历史垃圾。完善学校信息门户,实现决策支持分析,利用数据中心将各业务应用系统的输出通过信息门户以多种方式展现给用户,建成一站式办事大厅、大数据支撑与应用系统、领导决策驾驶舱等。

(四)打造智慧高效的教学科研基础平台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空间,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领互联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加强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全息课堂、AR/VR实验室、AR/VR直播课堂及课程资源平台等教学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改善学校的信息化、智慧化的教学环境、科研管理、研究支撑条件;建设高度集成、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整合学校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资源、教育教学、生活娱乐等数字资源,为师生营造安全、便捷、舒适的信息化、智慧化工作学习氛围。

(五)打造绿色安全校园信息网络保障网络

安全、高速、可靠运行,实现校园网络统一实名制上网管理,确保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强化信息安全服务,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字化校园平台维保服务和网络安全运维服务,建设应用系统及云安全防护系统,开展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备案和数据中心安全治理。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与网络安全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CIO(学校首席信息官)制度,全面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

(二)队伍保障

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通过对外引进、内部调剂和应届毕业生培养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经验丰富、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队伍。

(三)经费保障

加强与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的深度合作,达到校企双赢的局面。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建设资金以及学校自筹经费,确保日常运行维护经费,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