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标签化,回归多元自我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6-12浏览次数:437

2020级新闻采编与制作 吴楚楚

2022年以来,“MBTI人格测试”多次登上微博热搜。MBTI人格类型原本广泛应用于职业招聘领域,近年来逐渐成为社交热门话题,一些名人的MBTI类型也引发了网友的高度关注。

实际上,MBTI人格理论并非近年才出现。早在上个世纪,就已有诸多心理学家对其进行研究。MBTI作为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它既使大众在测评中更了解自己,也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创造了话题。但随着网络高速发展,人们往往倾向于被动地接受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第一次做完MBTI测试后,看到对应人格的描述会产生相当的心理冲击感。人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与之描述对应,不禁大呼测试之准确。

客观来说,MBTI测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了解一个人,尤其是在物联网将人与人之间距离进一步拉近的今天,起到了充当社交工具的作用。但在生活中,MBTI的测试结果不免给人们打上“标签”,原本用来协助人们认识自己的工具反而会逆向局限了人们的认知。娱乐性思维和大众跟风思维使得MBTI逐渐火爆。在MBTI风靡之后,媒体进一步带动它向泛娱乐化发展,热论的声音更盛,而这也对人们的思维产生影响,使得“标签”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加深。这种大众泛娱乐化的最后,是将带有学术性的心理学测试简单化、去科学化。

然而,仅以简单标签将人分类,以刻板标签对人下定论,这是相对片面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们如若在人际交往中完全依赖MBTI去认识自己、进行社交,反而暗含着人们对自己定位的不清晰,反映出一种“自我逃避”。如若完全将MBTI刻板印象化,人们都带有刻板印象去给他人打上标签,那么人的人格多样性也就因此被束缚,所谓的“社交工具”,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起到负面影响。

因此,大学生们应该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类的测试呢?人与人天生不同,人的人格并不是长期稳定不变的。正相反,人格往往会因为外在或内在的产生改变,比起通过测试为自己定下各式各样的“标签”,大学生们还是应当多站在镜子前,审视自我。MBTI人格测试的初衷本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然后合理利用自己的优点去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人指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但归根到底,人们不必纠结自己到底是不是某一种人格,也不要被它所限制你的能力。即便人格将影响到这个人的天赋以及他将要走的路,至于能否走下去,还是得靠个人的意志力。

总的来说,MBTI人格测试并不适合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且在未来的研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比起人格测试,笔者认为大学生们更应该警惕“标签化”的泛滥。从早期的星座到如今的MBTI,都或多或少的给人打上了标签。“标签化”必然会导致认知上的偏差,然而正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新世纪网络主流大军的青年人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心判断,通过自身学习逐渐完善心智,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将网络“洪流”转化为“清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