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级编辑出版专业龚杨依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发展劳动教育新方式,积极开展“阳台菜园”耕读劳动课程的消息走入人们的视野。时值春日,又恰逢多地疫情反扑,不少大学生释放精力的方式受限,在此时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真正脚踏泥土、拥抱自然,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实际上,劳动教育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时至2022年,教育部对全国32个省级地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其中普通高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或劳动月的全国平均落实率为74%。社会各方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攀升,但怎样在高校开展具体劳动教育时做到既有效率、又不耽误正常的文化教育课程,一直是劳动教育推行的难点之一。
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为响应防控新冠疫情的号召,许多高校采取了封校管理、严格把控校内人员进出等措施。不少大学生的精力无法再依靠外出游玩而发泄。一方面,处于长期封控管理下的大学生需要挥洒汗水的舞台,以免出现心理状态异常、缺乏锻炼等不良现象;一方面,我国对于高校的绿化率高达35%,而疫情期间校外人员进出不便,不少高校都出现了生态环境无人管理等问题。但倘若能将大学生投入校内的绿化土地上,学生需求、校内环境管理,以及最重要的劳动实践教育也就迎刃而解了。
近段时间以来,我校坚持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由校领导带头,由专业老师指导,以劳动美育为主题的实践课程正在我校各学院如火如荼地开展,不少教学楼旁的绿化带中都多出了同学们努力挥舞铁锹、清除杂草的身影。而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最直观的劳动成果。
笔者认为,若要落实劳动美育,需要校方与学生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作为思想高地,要加大宣传劳动教育的力度,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进一步增强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劳动的实践者与参与者,更要积极参与各种劳动活动,真正走出教室、拥抱土地战胜惰性,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青年所需的吃苦耐劳、勤俭奉献的珍贵品质。也唯有如此,才能让真正培养出扎根于泥土、尊重劳动的新一代青春力量。(编辑:余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