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亲密关系,婚恋教育需重视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6-12浏览次数:321

2021级编辑出版学 余芯雨

近日,全国多地民政局部门陆续公布了2021年婚姻登记记录,数据显示,初婚的平均年龄普遍推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晓冰提议,通过将婚恋教育纳入中高等教育体系来缓解年轻人对婚姻的困惑甚至恐惧心理,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建议婚恋教育设为大学必修课#更是成为微博的高热度话题,引发了2.4万人讨论5.7亿的阅读量。

恋爱与结婚是人生的重要旅程,也是人类自身社会性的体现。婚恋涉及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构建,但多数年轻人在成年前不被父母允许接触恋爱,而刚步入社会却又被父母“催婚”,两阶段中缺乏稳定的过渡,这其中的引导断层无形中也为年轻人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此外,由于现行教育体系中缺乏对于正确的亲密关系的引导,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亲密关系上感到踌躇不安,手足无措成为当代年轻人面对爱情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有部分年轻人因受原生家庭或是舆论场上对婚姻的反面论调影响,对婚姻爱情都持不信任的态度,认为婚姻不一定能带给他们幸福,与其深陷爱情的泥潭不如“独善其身”。《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显示,有62.1%的受访者存在恐婚倾向,而有8%的人直言自己具有极强的恐婚情绪。由此看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婚恋教育的提出也遭受了部分网友的声讨质疑。“婚恋教育真的能教会大学生如何爱吗?”“婚恋教育能消除恐婚吗?”实际上,婚恋教育提议并不是制造焦虑,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年轻人对婚姻的困惑或恐惧,正确看待婚姻。这显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广大年轻人也要正视其积极性。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在所难免,大学生与其一味地深陷在对于婚恋这一亲密关系的认知亚健康状态,不如正面对待婚恋问题,正确处理亲密关系、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如此才能真正跳脱“恶性循环”,由此也能产生人人互信、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如何走好婚恋教育的第一步,建立正确、健康的恋爱观,笔者认为,高校与学生个人的双向联动是关键。婚恋教育引入高校课程不应该是“纸上谈兵”,更应该落到实处。高校开设相关婚恋教育课程时,既要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又要因人而异贴合实际,一刀切的“本本主义”要不得。其次,高校必须要明确婚恋教育的核心目的,引导大学生群体正视婚恋问题,理解爱情的真正意义,给予大学生们敢于迈出爱情尝试第一步的勇气,削减学生们心中长久以来的“恐婚”、“恐育”心理。而广大年轻人也应该认识到,一味将婚恋教育拒之门外并非理性选择,婚恋教育既是对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是在锻炼自己的感情处理能力。爱情不只是情绪的催生品,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大学生要积极学习,提高自己认识爱、接受爱和表达爱的能力。只有校方与个人都理性对待婚恋教育,积极主动地打破心中对于“亲密关系”的心理壁垒,才能让婚恋教育掷地有声,行之有效。(编辑:余芯雨)

Baidu
map